好多年前,去聽了一個跟教育有關的演講。

演講者是來自哈佛大學的教育博士,目前也在哈佛任教,她提到了這幾年,在美國,有一些教育專家致力於研究如何早一點了解孩子的志向,從小就培養孩子專注於他們的職業規劃的道路,以減少孩子,家長的彎路與家庭摩擦。

 

這個理論聽起來非常匪夷所思,我們大人有時都無法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?擅於做什麼?孩子那麼小,怎麼可能呢?所以,當時有很多韓國家長就踴躍提問,教授也一一作答,但是臨走還是有些家長對此說法感到質疑。

讀我的故事的格友知道萬水從小就不是很會讀書的孩子,但是因為我的早熟,我自己很小就知道自己的極限,所以在求學的過程中,雖然屢戰屢敗,但是一直都對自己有相當的自信,所以當我聽完這個演講以後,我覺得我這麼多年來,如何完善我在學業和事業的道路,給了這個題目做了很好的例證。

不是說我自己多成功,但是我在工作上表現,讓我很有自信也很快樂。我認為所謂的成功必須與快樂結合,沒有快樂的成功,不能算真正的成功。

首先這位教授提到了人,有三種:

第一種是最快樂的人是:自己所從事的工作,是自己能力與興趣的結合。也就是你的工作是你擅長也喜歡的。這很容易理解,我自己就是屬於第一種,所以在工作上得心應手,也是自己非常有興趣的工作。

第二種是一般快樂的人,那就是:你的工作是你擅長,但是沒有興趣,或者是你有興趣,但是不擅長的。千山就是屬於這一類,他在工作上游刃有餘,但是他對自己的專長就沒有太多興趣。

第三種是最悲哀的人:自己所從事的工作,自己不但不喜歡也是自己沒有興趣的,這種人可以說是非常悲哀的,而且成大器的可能性完全靠天賜與,就算有千萬分機會成功,也是不會開心的。這種人,其實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常常看到,而這些人也比較會怨天尤人,自己能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。

一個人在越小能知道自己的性向與極限,就為了早一點規劃自己的事業,這聽起來好像是限制了孩子的發展;不給予孩子多一點機會去嘗試,去摸索,去開發;其實不然。要是我們想要知道孩子的未來走向,我們一定要從小就給孩子機會去接觸,去學習,去啓發,但是不是所有學過的,都必須有成果的。知道了孩子的長處,多給他發揮的機會,也許日後他就是靠這個維生的,而且也是自己喜歡的,這樣不是很好嗎?在現實生活上,我們看到很多拿到很高學位的人,一畢業就轉業,為什麼呢?因為他們從小就不知道他們自己到底要做什麼,喜歡做什麼?能做什麼?父母親總是以為他們好,設計了孩子的道路,完全沒有給孩子反思的空間與時間,結果孩子要不照著父母的要求一路走下去,一路不開心,要不就是有機會的時候,來個絕地大反攻,何必呢?

還有,就是很多父母認為只要是“學”過,都必須留下“戰績”!好幾次和一些朋友提到他們孩子自小學琴的事情,大部分的媽媽都是一股怒氣從心中湧起,因為花了錢,花了時間,所以必須堅持,然後到最後就是兩敗俱傷。不然,就是孩子甚麼科目爛到底,就大灑金錢補到底,結果呢?在我那小學三年級數學就開始不及格的歲月,初中時,父親曾經讓我在兩個地方補習,一個家庭老師請到家裡來,我的數學還是停留在一樣的水平,並且為了逃避數學,開始了我第一次的逃課,後來被父親知道痛打的記憶,我還記得很清楚。還好,在那一次事件之後,他也放棄了。因為放棄了數學,我有比較多的時間思考,我後來選擇了全力主攻英語,對我後來的人生規劃,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性。

我現在還不知道藍天(我的兒子)的未來會做什麼?做為父母,我們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,提供給他最好的學習機會,充分培養他的語言能力(這是我一定不會放棄的),給他最大的成長空間去選擇最適合他的職業,是我對孩子教育的看法。

西方的教育理論,是為了完善個人,不是為了找一個賺錢的工作,所以這個職業規劃從小開始的理論,基本上還是鼓吹“天生我材,必有用”,父母不用要求孩子樣樣好,因為樣樣好,很可能就是樣樣不好。

我很喜歡這位教授那三種人的歸納法,對我在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啓發,趁今天不用上班,大約紀錄一下,與大家分享,希望你也可以得到一些啓發,一起朝著做一個快樂的媽媽,養一個快樂的孩子努力吧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千山萬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