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兒子的求學之路

很多的父母親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而移民,那讓很多地方父母推崇的香港教育制度,又是什麼樣的製度呢?
香港一般雙薪家庭的孩子,大約兩歲就會要么上play group,要么上半天的兩歲班。一些比較知名學校的兩歲班,孩子入學以前也要有一個簡單的“考試”。所謂的考試,其實就是面試;看看孩子的反應,和家長聊聊什麼的。雖然不是很正式,但是也能決定你的孩子是否有“榮幸”入讀?

我的兒子在一歲四個月的時候,也參加過一兩個這樣的面試。這個面試,基本上也鋪陳了我選擇讓孩子就讀國際學校的決心。

面試的時候,是校長“接見”的。我和老公帶著兒子穿著正式“出席”,一分都不敢怠慢。接見我們的校長,一看到孩子就用廣東話問“你叫什麼名字啊?”孩子一臉茫然,我向校長解釋,孩子在家裡多半用普通話,廣東話的理解比較差,而且孩子還一歲半不到,話還不是講得很好。不說還好,一說校長的不屑已經寫在臉上,而且還劈裡啪啦地說了我們一頓。什麼孩子在香港不說廣東話有什麼壞處?還大肆批評我們的做法會造成孩子的語言障礙等等,末了,還指著另外一個教室,看起來比我兒子要大大半年的孩子說“你看,人家一樣來考試,人家會說的話要比你的兒子多多了。”暗示我的兒子“智力”有問題,說什麼這種孩子,很難進入主流學校等等。

憋著一肚子氣,我們離開了那個學校,活生生的語言歧視,活生生的地域歧視。學校的招生年齡是以九月為分界線,我的兒子是2003年8月出生,足足比2002年9月以後出生的孩子小十個月,這分別不是一般的大啊!

我們在經歷第一次非常不愉快的面試經驗後,就決定讓孩子就近在離開家里三分鐘路程的幼兒園上課,即便後來那一所幼兒園也給了入學通知,我們也毅然堅決拒絕了。

孩子在進入兩歲班不到兩個月,我們就開始要幫兒子找三歲班的學校了。留在原校是一個選擇,但是原校的三歲班只有下午班,不適合我們的需求,而且如果他要走傳統本地教學,原校的知名度肯定是無法勝任的,於是我們從2005年10月開始向各“大”幼兒園索取考試報名表格,確保兒子在2006年一月以前可以得到我們心儀學校的青睞。

在短短的一個月中,我們通過電話,郵件還有自己排隊排了一個小時的不同管道,索取到大約七所學校的報名表。索取報名表的途徑可以說和學校的知名度完全成正比,越有名的,越刁鑽。 老公在九龍塘某校,冒著大雨排了一個小時隊所去拿表格一事,他至今還憤恨不平,那麼多學校都可以透過電話,去函索取,為什麼一個簡單的事情要弄得那麼複雜呢?原因很簡單,就是擺款。當我們把表格填完之後,我們才知道原來連繳交表格都需要去排隊的時候,我們當下就放棄了這所所謂一條龍(14年教育,直到高中畢業)的名校了。

接下來,我來說說面試考試的應試準備。

聽說一些家長讓孩子參加了一些“培訓”才去考試。

還有就是可以購買入學考試天書,網上收集各校的“考古題”,還有媽媽自組考前討論會議,分享心得。

我們儿子就是裸考。

因為我實在不明白兩歲半都不到的孩子怎麼“培訓”,怎麼教他如何“應考”呢?

(更精彩的解說在兒子的升學之路(2))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千山萬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