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環遊世界的孩子》你問過孩子了嗎?
在網路上看到這一則新聞,覺得匪夷所思。畢竟香港人在我的心中還是比較實際,比較物質(這已經有國際化的趨勢,不干香港了),比較重視工作的成就感的。
在這篇報導中,一對父母親放棄了很好的工作,香港舒適的生活,準備帶著自己的兩個小孩,到四個不同的國家(泰國,中國,台灣,日本)住四年,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多麼不一樣的夢想,對孩子來說更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經歷。
也許我們可以說,文章裡面的父母仗著在中國一個月四萬多人民幣(台幣二十多萬)的租金收入,還有曾是老師退休下來的退休金(這是我假設的,報導中沒有提到),加上自住的公寓一套(目前的價值也在幾千萬台幣),他們當然可以做這樣的選擇。
是的,夢想的背後總是有一筆數字,這個數字可大可小,但是不是每一個可以承擔的人都會做同樣的事兒的,這當然與一種米養百種人有關,青菜蘿蔔本來就各有所好,不是嗎?但是對於那些把夢想掛在嘴上,把困難放在心上的人,他們距離夢想只會越來越遠,距離酸葡萄心理會越來越近,整天只會批評別人做法不當,妒嫉別人的瀟灑與幸福;其實只要他們願意,他們也可以,但是他們選擇了留在原地。
香港的教師收入頗為豐厚,假期也多,很多人可能會說--我要是她,我就每一年暑假兩個月帶孩子去旅行就好了,幹嘛要放棄工作呢?(問題是--你不是她!)有的人呢,也會批評他們忽略了孩子的適應能力,什麼孩子這樣會沒有安全感等等。好像我準備帶著孩子環遊世界一年,最多人問我的就是--你問過孩子嗎?孩子願意去嗎?這個問題問得好玄妙,不知道大部份強逼孩子去學習鋼琴,小提琴,整天補習上課,假日要求孩子K書的父母,他們問過孩子了嗎?
我不是批評所謂的虎爸和虎媽,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很私人的事,而且我也相信每一個父母都用自己的經驗與明智的判斷,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學習機會。對這對父母而言,他們認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可以帶著他們到處移居,比在家,在補習班應對將來的小學面試,考試更最重要的,有何不可呢?他們的勇氣,我非常佩服,因為香港跟台灣不同,在幼兒園不打好“考小學”的基礎,就很難擠進名校,不讀名校,私立學校非常昂貴不說,還很難進呢。我知道看這篇報導的很多人,一定會質疑這對父母的做法,畢竟循序漸進的求學方式,才是主流社會所認可的,不是嗎?也許很多人認為這根本不是孩子的夢想(孩子那麼小,知道什麼啊?),只是父母親的夢想罷了!
對我而言,成就夢想,不論從任何角度而言,都是自私的;不論是環遊世界,移民,還是精心培養出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,對我而言,都是一樣自私。我不認為那些天天圍著孩子,帶孩子補習上課,陪孩子練琴,一天24小時跟著孩子一起學習的父母和這對父母有何不同?太多的父母,把自己的心願放在孩子身上,自己沒有做到的,就希望孩子做到,嘴巴說是為了孩子,但是他們問過孩子了嗎?
對於人性的自私,我從來沒有否認過,也無需否認。在帶領孩子成長的每一刻,我們都在學習成為更好的父母,讓孩子更能適應屬於他們的成人世界,你相信校園的成果也好,相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好,只要陪伴在孩子的身旁,聆聽他的需要,分享他的喜悅,我們就是他們最好的父母了,不是嗎?
週六早上,我起得很早,這對父母準備帶著孩子移居海外四個不同國家的報導,在我的心中蕩漾了好久。我想賺錢不難,難的是放棄賺錢的機會,朝自己的夢想奔去。每一個這樣的故事,都讓我更加堅定地去實踐我們要帶著孩子環遊世界一年的夢想,但是我希望這個旅行,不是日日在星級飯店吃喝玩樂,而是一個讓孩子認識歷史,認識世界,認識自己與父母的教育之旅。
目前我可以想到的就是先讓藍天愛上攝影,愛上寫部落格,然後再和他一起策劃我們環遊世界的路線,只要是我們有興趣的國家,我會要求他做一個報告,並且跟我們做一個15到20分鐘的口頭報告,我們再一起釐定每一個國家旅行的細節。從今天開始,到我們出發應該有幾年的時間,我會紀錄我們的進度的。加油。
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報導:
http://www.skypost.hk/港聞/新聞頭條/20140620/001/中產4口家%20旅居4年另類學習/143109
晴報專訊】成績緊要定體驗生活緊要?十個家長必有九個揀前者。七年前「劈炮唔撈」,當上全職爸爸的岑皓軒(Matthew),做事向來破格,這個非常父親今年將與妻兒出走,展開四年旅居生活,用另類方式令兒子變得「國際化」。
全職湊仔公岑皓軒,在內地擁三個甲級寫字樓單位,加上在港有個麗港城三房單位自住,太太Isabella是中學教師;家庭月入約九萬元,生活無憂。但他們不甘安於現狀,最近Isabella已辭工,他們將於下月展開四年旅居曼谷、成都、高雄及沖繩大計。
放下既有價值觀再出發
「到泰國學按摩及瑜伽,去成都學茶道,在高雄感受文化藝術,沖繩就學習養生之道。」Matthew說旅居生活除了玩樂,更想放下既有的價值觀,重新做個小孩學習新事物,參加素食及身心靈交流,希望四年後碩果纍纍,回來跟朋友分享見聞。
朋友得悉他的計劃,幾乎個個「O嘴」,有人覺得他瀟灑,有人問他為何犧牲事業及資產,「一般人努力事業,變出資產,換取自由自在。我已有資產,為何說犧牲?就算賺多七位數字,生活也不會改變太多;賺少七位數字,亦不會無飯開。」他坦言旅居念頭催生,皆因他們希望藉這個歷奇之旅,重拾身心靈健康。
讓兩子感受不同文化
爸媽掏空自己重新學習,兩子亦隨行探索新事物。Matthew從不擔心孩子的教育銜接,他笑說:「太太是教師,呢個Game(香港教育)佢知點玩,孩子到當地亦會讀國際學校。」Isabella補充:「孩子學語言就如海綿吸水,屆時佢哋可學日文、普通話及泰文,還有四川及閩南話等,最重要是感受不同文化,跟不同國籍的人交流。」
3物業月收4萬租當旅費
旅居四年需要多少「彈藥」?精打細算的Matthew坦言,內地物業每月收租四萬多元,加上「賺人仔,使泰銖、台幣和日圓的匯率優勢」,應無後顧之憂,「物業就是cash generator,在曼谷租2,000平方呎單位不過一萬港元!」
不怕積蓄耗盡?他說:「別人儲錢為買樓,我已有四個物業,它們每日都搵緊錢,積蓄對我已無太大意思。」
親教畫畫去露營 取代playgroup
港爸港媽為谷子女百般才藝,參加大量playgroup、興趣班,甚至讀兩間幼稚園,可謂扭盡六壬。但Matthew卻有另一套法寶,他們帶孩子去沙灘嬉水、爬草地、執樹葉,沒有playgroup及興趣班,換來是自家教授水彩畫及露營體驗。他指童年快樂對日後成長至為重要,故夫婦從不施壓,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。
採訪當日,四歲大仔Michael手拿六吋長剪刀剪紙,換了其他家長一定擔心危險。惟Matthew卻處之泰然:「我哋放心畀佢take a risk,佢反而會更加小心,亦可以增加他們自理的信心。」
做好全職爸爸 讓囝囝模仿
當了全職爸爸數年,他說最大收穫是見證兩子成長,「許多爸爸因工作關係,跟子女相處時間不多,其實小孩子,尤其係男仔,小時候都需要一個男人角色作模仿。」Matthew說兩子從小學他跟街坊打招呼、搭訕,所以自小不怕陌生人,亦很易與人混熟,完全體驗Isabella口中的「world without strangers」的境界。
記者:翟秀娟
留言列表